网站导航
 
 
 
  •   景点汇集 |  Gathering of Scenic Spots
背景

重庆江城涪陵重庆816地下核工程

816地下核工程是中国三线建设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绝密国防工程之一,其历史背景、建设规模及时代意义可概括如下: 一、建设背景     ‌国际局势‌:20世纪60年代,为应对美苏核威胁(美国曾制定打击中国核基地计划5,苏联多次发出核威慑1),毛泽东提出“三线建设”战略,要求将工业命脉向西南腹地转移。     ‌选址标准‌:1966年中央批准在重庆涪陵白涛镇建设我国第二个核原料基地,因该地背靠武陵山、毗邻乌江,符合“靠山、分散、隐蔽”要求,白涛镇随后从地图上消失。 二、工程概况     ‌建设规模‌:         洞体总长超20公里,主洞室高79.6米(相当于20层楼),挖空151万立方米岩石,可筑成重庆至北京的1米见方石墙。         含18个大型洞室、130余条通道,形成“洞中有楼、楼中有洞”的迷宫结构,被誉为“世界最大人工洞体。     ‌核心设施‌:包括101核反应堆(含2001个工艺管道)、104核发电厂房(我国首座)、中央控制室(配备当时最先进计算机系统)及紧急逃生门(6厘米厚钢材)等。     ‌人力投入‌:6万余名工程兵(8342部队)及技术人员参与,18年间牺牲76人,部分烈士墓碑仅刻“烈士之墓”。 三、历史意义     ‌战略价值‌:工程总投资7.46亿元(相当于当时三峡大坝造价),是国家应对核战争的“最后防线”38。     ‌解密与转型‌:1984年因国际形势缓和停建,2002年解密,2010年作为国内唯一开放的核工程遗址成为4a级景区710。现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,展示三线建设精神。 如需参观,可前往重庆市涪陵区白涛镇816工程景区(原址保留完整核反应堆及控制室)
上一页
下一页